梁庄王·冠带华服

郑和时代的瑰宝

来自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簪湖北省博物馆

深情的见证

梁庄王(1411-1441),原名朱瞻垍,明朝皇帝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第九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被册封为梁王,封地湖广安陆州(今湖北省钟祥市)。前任妃子去世后,梁王于1433年迎娶妃子魏氏(1413-1451),魏妃来自一个普通文官家庭,王子却十分珍惜这段感情,即使没有子嗣,也不再纳妃。

正统六年(1441年)梁王因病逝世,享年30岁,谥号为“庄”,葬在封地内的瑜灵山。悲痛欲绝的魏妃愿以身殉葬,皇帝劝慰她继续抚养王子的2名幼女。十年后,郁郁寡欢的魏妃还是离开了人世,工匠们撞破梁庄王的墓门,以合葬形式中最亲密的一种——同穴同室,实现了魏妃的遗愿。

梁庄王生活在明朝永乐、宣德、正统年间,正值国力强盛之时,明朝政府派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列国(1405-1433年),穿越印度洋到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了中国与各国的交流。墓中许多名贵宝石和黄金购自西洋,见证了郑和时代的辉煌。另有银器、玉器及首饰、佩饰、冠饰、腰带和佛教密宗法器,均为明代早期金玉工艺的上乘佳作,不少文物更透露出梁王与魏妃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2001年梁庄王墓的发掘,让这段深情再次打动了世人。

金镶淡黄蓝宝石帽顶湖北省博物馆

帽顶

梁庄王墓共出土6件帽顶,工艺极尽华美,其中2件以玉龙做顶饰的帽顶被鉴定为元代皇室之物,尤为珍贵。

金累丝镶宝石帽顶湖北省博物馆

累丝是花丝工艺的一种,是用金丝曲折堆叠,再焊接成复杂的造型。梁庄王墓出土的金器大量采用花丝工艺,使金器呈现玲珑剔透的立体效果。

金镶宝石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帽顶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帽顶由金质底座和白玉顶饰组成。底座口沿后端有2根管状短尾饰,尾饰铆接在1片莲瓣尖上,以金轴贯连,可以摆动。

座顶镶嵌1件多层镂空的玉饰,一条玉龙从4朵牡丹花中平身而出,鬃毛后扬,显得神采熠熠,与镶嵌的宝石相互映衬,更显富丽堂皇。

金镶宝石白玉镂空云龙纹帽顶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帽顶同样是元朝皇室遗物,覆莲形底座现存宝石7颗,座顶镶嵌白玉顶饰。顶饰呈圆角立方体,采用多层镂空设计,雕刻出1条玉龙,龙首从云朵中平身而出,面向前方,张口瞪眼,龙爪蜷曲有力,仿佛蓄势待发,即将腾飞。

金镶宝石帽顶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帽顶由金质底座和宝石顶饰组成。一颗约重200克拉的橄榄形无色蓝宝石被金线贯穿而过,以拴丝工艺镶嵌在座顶,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蓝宝石。

金镶蓝宝石帽顶湖北省博物馆

明代继承了前代金银器制作的工艺成就,并建立世袭匠作制度,专为宫中打造金银器物,使花丝和镶嵌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

这件帽顶现存宝石7颗,金质底座分为3层:下层为1朵绽开的七重瓣覆莲花;中层为1朵十瓣仰莲花,花朵盛开的方向刚好与覆莲花相反;上层是座顶,顶面做成菱形的爪托,镶嵌着1颗天然蓝宝石。

金镶淡黄蓝宝石帽顶湖北省博物馆

拴丝法是明代花丝工艺中常用的手法:先用一根金丝先穿过器物的钻孔,再将金丝撮入另一件器物的穿孔,最后将金丝搓合固定。

这件帽顶以拴丝法镶嵌一颗透明度很高的淡黄色蓝宝石作为顶饰,金丝在座托的外底部固定。

金镶青白玉龙纹绦环湖北省博物馆

革带

在明朝,革带的使用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凡出席重大礼仪场合,都应穿朝服、着玉带。梁庄王墓共出土腰带13条,另有带钩、绦环等配件,规格之高,在明代亲王墓葬中实属罕见。

白玉鹘捕鹅带湖北省博物馆

鹘是一种猎鹰,栖息在东海上,故称海东青。鹘捕鹅是在春天,辽人称其为“春水”,意思是在春天狩猎,鹘捕鹅主题的玉饰也被称为“春水玉”。

白玉鹘捕鹅带 - 局部1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白玉鹘捕鹅带由15件带饰组成,是迄今为止发现唯一一条完整的鹘捕鹅玉带。

白玉鹘捕鹅带 - 局部2湖北省博物馆

它原本可能是金代的皇室用品,经历过改制和转赐,辗转为梁庄王所得。

青白玉镂空云龙纹玉带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由18节纯玉带组成,比以往所见同类玉带品级更高,此前考古发现的玉带最多只有14节。

青白玉镂空云龙纹玉带 - 局部1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玉带全部采用新疆和田玉雕刻而成,各部分正面中心都镂空或浮雕云龙纹,龙足为三爪。

青白玉镂空云龙纹玉带 - 局部2湖北省博物馆

每条革带由皮质的鞓(tīng,音厅)及钉缀在上面的带銙(kuà,音夸)组成,实际使用的时候玉板的数量不等。梁庄王墓共出土腰带13条,其皮质带鞓均已腐朽,只保存金、玉质带銙。

金累丝镶宝石带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金累丝镶宝石带共镶嵌宝石84颗,是梁庄王墓出土宝石最多的一条腰带。

金累丝镶宝石带 - 局部1湖北省博物馆

整条腰带由24件金花丝镶宝带銙、2件金带扣及1件脱落的金插销组成,比明朝腰带的定制多出了2件。

金累丝镶宝石带 - 局部2湖北省博物馆

24件带銙上分别镶嵌了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石、东陵石、长石等宝石。在明代,一两祖母绿可以兑换黄金四百两,可见它的贵重。

金累丝镶宝石带 - 局部3湖北省博物馆

明代文献曾多次提到郑和在西洋采买红宝石、猫眼石和祖母绿等珠宝,梁庄王墓出土的宝石完全印证了文献的记载。

金累丝镶宝石带 - 局部4湖北省博物馆

带銙背面的铭文,说明腰带的用金量。

金镶青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带湖北省博物馆

由20件金镶青白玉镂空带銙和2件金带扣组成。玉带銙均用金带框镶嵌。

金镶青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带 - 局部2湖北省博物馆

鋬面上刻有“金拾两伍钱外银底板叁两肆钱”13字楷体铭文。

青白玉螭首带钩 (明代,1368-1644年)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带钩可以用来钩挂革带。钩头的大螭与钩腹的小螭遥相呼应,螭是传说中一种头上无角的龙,身形流畅,极富动感。

金镶青白玉龙纹绦环湖北省博物馆

绦环就是革带的带头,这件绦环由3个方形金镶带銙组成,中心用青白玉雕刻着四爪降龙,鬃与须毛如云般飘逸。

金镶宝石绦环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绦环的中心托镶嵌着木块和骨片,两侧小托则镶嵌宝石,现存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东陵石等名贵宝石14颗。

玉叶组佩湖北省博物馆

玉佩

玉佩,是用丝线将多件饰物穿连而成的腰间饰品,垂挂于革带两侧,用以养成端庄前行的步态。明代的盛大朝会,贵族们都会在冕服上垂挂玉佩。

描金龙纹佩湖北省博物馆

这是梁庄王使用的一挂玉佩,由1件玉钩、10件玉饰、412颗玉珠组成,比皇太子亲王的玉佩制度多了1件玉琚(圭形玉佩),与皇帝冕服一致,可能来自朝廷的赏赐。

描金龙纹佩 - 局部湖北省博物馆

玉佩上雕刻着最高等级的龙纹,每只龙足都有五爪,为皇室专用。阴刻的纹路以金线勾描。

金钩凤纹佩湖北省博物馆

这是梁庄王妃佩戴的玉饰,由1件金钩,10件玉饰和394颗玉珠组成。

金钩凤纹佩 - 局部1湖北省博物馆

金钩内壁刻有铭文“银作局洪熙元年正月内造捌成伍色金伍钱”。“银作局”是明朝的宫廷作坊,负责制作金银钱币、器具等,可知这件玉佩是由宫中匠人制作。

金钩凤纹佩 - 局部2湖北省博物馆

宫中制作的玉佩,纹样、形制都有定制,成色、雕工都属佳作。

玉叶组佩湖北省博物馆

这是一组王妃使用的玉佩,用黄色丝线穿缀着32片玉树叶、16件串饰以及1件玉珩(第五排居中者)。

玉叶组佩 - 局部1湖北省博物馆

这是玉佩上的鸳鸯饰件,寓意百年好合。此外还有瓜、石榴、鱼、桃等多种吉祥物,表达了瓜熟蒂落、多子多福、富贵有余、福寿安康等美好愿望。

玉叶组佩 - 局部2湖北省博物馆

工匠还利用玛瑙多彩的天然本色作“俏色”处理,逼真地表现出石榴的成熟和鸳鸯羽毛的斑斓。

串缀珠宝金耳环湖北省博物馆

首饰

头饰、臂饰、耳饰、坠饰等佩戴在身的饰品合称首饰。其中成套的头饰俗称“头面”,其名目、位置、安插方式各有讲究。

头面组合湖北省博物馆

明代的女性在婚后都要挽起发髻,她们可以在发髻上插饰各种挂佩、发钗和发簪,双股形的发簪称为钗,单脚的叫簪。宋代以前,妇女多戴双股钗,明代流行单脚花簪,它的出现使妇女可以插戴更多的头饰。

金凤簪湖北省博物馆

这组凤簪共有2件,全器分件铸造,再金焊而成。簪头为镂空金凤,以累丝工艺细细堆叠出立体的腹部、翅膀和尾部,头部、颈部以及簪尾系捶揲而成。

金凤簪 - 局部湖北省博物馆

金凤以累丝工艺细细堆叠出立体的颈部、腹部、翅膀和尾部,雍容华贵。

金花簪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金花簪俗称“顶簪”,戴于发髻正中,出土时位于梁庄王棺床上,可能是亲王使用。簪头做成一朵牡丹花,由4层花叶组成,每层有8瓣花叶,表面有叶脉的纹路,每层之间夹有花须。花叶先各自捶揲,将金片置于模具中反复捶打,压出叶脉的纹路,再运用祥丝工艺,以金丝将花朵与簪尾缠缚固定,合成一器。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簪湖北省博物馆

鸾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常以雌雄成对的形象出现,寓意情深意切。这件单脚发簪是发髻正中间的装饰,俗称“分心”。它的簪头呈等腰三角形,中心镶嵌1块三角形青玉,镂空雕刻缠枝牡丹花,两侧各有一只鸾鸟,左侧鸾鸟展翅飞翔,右侧鸾鸟回首遥望。边缘有18个椭圆形小托,现存宝石17颗。

梯形金累丝镶宝石簪湖北省博物馆

这组梯形金累丝镶宝石簪共有2支,成组佩戴,佩戴时簪尾自下向上插入发髻,用来压住发髻。

梯形金累丝镶宝石簪 - 局部湖北省博物馆

背面可以看到华丽精致的金丝堆叠。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香瓜簪湖北省博物馆

此款单脚簪2件1对,形状、工艺一致,簪尾自上向下插入发髻。簪头呈瓜形,中心托镶嵌1件镂空香瓜玉饰,瓜上有蒂,蒂顶有1朵花,寓意开花结果,多子多福。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香瓜簪 - 局部湖北省博物馆

香瓜簪背面的金累丝犹如瓜蔓。

金钑花钏、金镶宝石镯湖北省博物馆

金钏在古代可作为定情之物,俗称“缠臂金”。这件金钑(sà,音萨)花钏用宽0.7厘米、厚0.1厘米的金条缠绕成12个相连的圆圈,做成弹簧形状,两端以金丝缠绕固定,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松紧。

金镶宝石镯湖北省博物馆

这对金镶宝石镯与花钏配套使用,同时出土于王妃棺内1件漆木匣中。金镯由2个半圆形金片合成,其中一端作活页式连接,另一端用1根插销连接,佩戴在手腕上可以自由开合。外壁现存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绿色东陵石等宝石共13颗。

玉珠坠饰湖北省博物馆

这些带吊环的金质边框内,分别镶嵌着玫瑰红色的桃形辰砂石、蓝玻璃珠和玉石,应属于耳坠、项坠或胸坠饰。

串缀珠宝金耳环湖北省博物馆

这是2件耳环,环钩弯曲成耳形,用以连接环垂,环垂是用祥丝工艺用金丝缠缚成三角形框,框顶用编丝工艺将金丝制成1个同心圆饰。环钩与框顶之间串缀1颗三角形绿松石,框的两侧腰部各串缀1颗六瓣花形绿松石,左下角串缀一颗珍珠。

绿松石执双荷童子佩 - 侧面湖北省博物馆

佩饰

佩饰是单件使用的饰物,梁庄王墓中出土的配饰,除螭兽带钩外,其余均为王妃的佩饰。

青白玉镂空秋山饰湖北省博物馆

“秋山”意为秋天到山林中射杀熊鹿,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游牧民族均有此风俗。以虎、鹿、山林为主题的图案故称为“秋山之饰”,以此为题的玉雕称为“秋山玉”。

青白玉镂空东升图环饰湖北省博物馆

图案上端以5朵云烘托月亮,下方是1棵果实累累的枇杷树,树下有一大一小2只抬头望月的玉兔。由于月亮是从东边升起,故称为“东升图”。

白玉圆雕折枝牡丹佩饰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佩饰以和田籽玉为原料,采用圆雕技法,雕成1朵折枝牡丹花。这种表现形式借鉴了中国花鸟画的“折枝”画法,花枝只雕出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并不与整株花木相连,此种画法始自唐代中期,在宋代,已成为常见的构图形式。

青玉镂空荷叶鸳鸯佩饰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佩饰玉色凝润,泛着油脂般的光泽。上方雕出2只嘴部相对的鸳鸯,下方雕出1张饱满舒展的荷叶。鸳鸯立在荷叶上,姿态亲密,情深意笃。

绿松石执双荷童子佩湖北省博物馆

玉雕持荷童子反映了宋代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是女性的节日)的一种民间习俗,明代同题材作品承袭了此种遗风。

绿松石执双荷童子佩 - 侧面湖北省博物馆

这位童子由绿松石圆雕而成,头部到足部贯穿1孔,称为“天地穿”,右耳处还有1个穿孔,斜向穿至背面的荷梗。童子双手持两张荷叶,神情欣喜,活泼可爱。

青白玉执茨荷童子佩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青白玉雕成一个身着长袍的童子,头顶刻有一撮桃形的头发,双手持一柄荷叶与一枝茨叶(茨,芦苇、茅草、蒺藜等植物)。童子右足向侧前方迈出,左足后踢,显得欢快异常。

云形金镶宝石饰湖北省博物馆

服饰

金镂空凤纹坠湖北省博物馆

金帔坠是霞帔(女性礼服的披肩)的坠子,形似香囊,明代皇妃的霞帔上缀玉帔坠,王妃使用金帔坠。这件金帔坠与墓中出土的金钑花钏和金镶宝石镯相配,是一套完整的聘礼。

金钿花湖北省博物馆

梁庄王墓共出土20件金钿花,形状相同,大小基本相等。均采用掐丝工艺制成镂空的六瓣牡丹花形状,正面拱起,反面内凹,是钉缀在衣服上的饰物。

云形金镶宝石饰湖北省博物馆

这2件饰品属于服饰类器物,均做成如意云形,正面拱起,背面内凹,边缘有4个孔,便于穿针引线。左饰的金托为三角形,镶嵌一颗三角形红宝石。右饰金托为椭圆形,镶嵌一颗圆弧面淡黄色蓝宝石。

金扣湖北省博物馆

这是2件金质衣扣,扣面为圆形,柄部做成不同的如意云形,扣两端均有4个针眼,用来穿线缝钉。扣合时,子扣插入母扣的穿孔内套结固定。

云形头金钩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钩头呈如意云形,正面有凸起的如意云纹和麻点纹,有三组呈“品”字形分布的小穿孔,每组2孔,用以穿针引线。墓中共出土4件云形金钩,2件1组配套使用,据文献记载,可能是礼服上的“蔽膝金钩”,用来钩挂 “蔽膝”(一种拴在革带上,用以遮盖大腿和膝部的服饰)。

所有参展内容的来源:
展出的故事有时可能由独立的第三方创作,并不完全代表以下提供这些内容的机构的观点。
浏览更多内容
相关主题
观妙中国
欣赏最精美的中国文化瑰宝
查看主题
首页
探索
玩一玩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