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英雄楊‧卡爾斯基

「我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我肩負重要的使命。」

"1942 年 7 月,德國納粹開始大規模地將猶太人從德國佔領地華沙 (Warsaw) 遣送至特雷布林卡 (Treblinka) 的死亡集中營。外交官出身的楊‧卡爾斯基是波蘭地下國 (Polish Underground) 的一名年輕特使,肩負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他自願前往納粹統治下的波蘭,將親眼目睹到的猶太人受害情形通報給自由國家。他曾兩次潛入華沙猶太區 (Warsaw Ghetto),後又轉往伊斯比卡魯柏斯卡 (Izbica Lubelska) 的中轉集中營。

面對巨大困難,卡爾斯基利用多個假身分,在 11 月底抵達倫敦。在那裡,他準備了詳細的書面資料提供給駐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並對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 (Anthony Eden) 做了簡短報告。接著,他被派往華盛頓,與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D. 羅斯福 (Franklin D. Roosevelt) 在白宮會談了一個小時。

當時卡爾斯基提出警告,表示波蘭的猶太裔人民大部分已遭殺害,但是仍有時間營救少數倖存的人們。

卡爾斯基於 86 歲辭世,始終將自由國家置之不理的決定視為「第二原罪」。他的證詞紀錄不僅是最強而有力的反戰聲明,在對抗歧視輕貶、不公與暴行等政治謀殺和種族屠殺的肇因時,也是最具號召力的呼籲。"

Łódź, the industrial multicultural ci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1900/1914, 原始來源:Museum of the City of Łódź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多元文化的工業城市羅茲 (Lodz ) 為楊‧卡爾斯基 (原名克茲路斯基,Kozielewski) 的出生地。

卡爾斯基生長於蓬勃發展的紡織之都;在世紀交替之際,這個城市為不同民族和宗教的人們提供了一塊應許之地,也讓年輕的卡爾斯基學會包容與合作。

The Kozielewski family photographed in a Łódź studio in 1918, 1918, 原始來源:Museum of the City of Łódź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克茲路斯基一家於 1918 年在羅茲某間相館所拍攝的全家福。當年波蘭在歷經 130 年的分裂與外國統治後重獲獨立。

Jan Karski and his brother Edmund, 1922, 原始來源:Museum of the City of Łódź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楊‧卡爾斯基與其兄艾德蒙 (Edmund),攝於 1922 年。

信奉羅馬天主教的卡爾斯基一家與猶太家庭共租了一間房子,卡爾斯基虔誠的母親經常提醒他照顧年幼的猶太孩子。

Jan Karski's siblings: Cyprian, Laura and Marian Kozielewscy, 1924, 原始來源:Museum of the City of Łódź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的大哥馬利安‧克茲路斯基 (Marian Kozielewski) 加入了馬歇爾‧畢蘇斯基 (Marshall Piłsudski) 的軍隊,為畢蘇斯基在 1918 年的波蘭獨立勝仗中貢獻了一己之力。相片中為卡爾斯基的兄弟姊妹,從左至右為賽普利安 (Cyprian)、蘿拉 (Laura) 和馬利安。

卡爾斯基的出身卑微。他的父親斯特凡‧克茲路斯基 (Stefan Kozielewski) 是一名皮匠和工匠,在卡爾斯基六歲時過世,因此卡爾斯基的大哥馬利安兄代父職,肩負起照顧責任。卡爾斯基的母親薇蘭提娜 (Walentyna) 和哥哥馬利安對他灌輸當代盛行的理想主義,堅信上帝、榮譽和國土為撐起波蘭第二共和國的三大支柱。

Jan Karski (Kozielewski), Warsaw 1935, 1935, 原始來源: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的家傳信仰、自身天分以及哥哥馬利安對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波蘭所抱持的立場構成了他的少年時期。他以優異成績從大學畢業,距離他的外交官夢想越來越近。

Diploma. Master of Arts in Legal Studies from Jan Kazimierz University, 1935, 1935, 原始來源:Museum of the City of Łódź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在 1935 年自楊‧卡茲米爾茲大學取得法律與外交學系碩士學位。

多年後,卡爾斯基承認當初由於個人抱負,害怕自己的臉遭受攻擊而留下傷疤,因此沒有為校內受迫害的猶太學生挺身而出。

反猶太人的聲浪在歐洲各地 (包括波蘭) 的民族主義者之間蔓延,導致猶太人遭受各種形式的迫害。

Jan Karski (Kozielewski) and his date on New Year's Eve 1938/39, Warsaw, 1938/1939, 原始來源: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楊‧卡爾斯基與其女伴,攝於 1938-1939 跨年夜波蘭華沙。

1936 年,卡爾斯基開始為外交部工作,取得了華沙上流社會的門票。隨後,他於國外待了超過一年的時間,陸續在日內瓦和倫敦的外交單位實習。

在 1939 年 8 月 23 日晚上,卡爾斯基收到調動密令,他的少時夢想也就此結束。

My Blitzkrieg - Karski recalls the atmosphere after mobilization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E. Thomas Wood, 1996, 原始來源:E. Thomas Wood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在接受 E. 湯瑪斯伍德 (E. Thomas Wood) 的訪談時回憶起調動後的氣氛與戰爭的爆發。

On September 1, 1939, German troops invaded Poland, Hans Sönnke, 1939, 原始來源:Bundesarchiv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1939 年 9 月 1 日,戰爭爆發。當天凌晨 5 點,德國軍機對卡爾斯基單位所在地奧斯威辛 (Oświęcim) 的軍營展開轟炸。數小時後,軍營少尉和他的部隊撤退至東方。

German soldier marking a border post on the German-Soviet demarcation line, Hugo Jäger, 1939,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Polish History Museu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德軍在德國與蘇聯的邊境設置哨所。

1939 年 8 月 23 日,德國與蘇聯在莫斯科秘密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界定了雙方在東歐的勢力範圍,當中一項秘密協定瓜分了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和羅馬尼亞等地。這份條約導致波蘭腹背受敵,除了必須與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 的軍隊展開無勝算的戰爭,還遭到蘇聯從東面入侵。

Poland divided between Third Reich and Soviet Union as a result of the Molotov-Ribbentrop Pact, 1939, 原始來源:Jan Karski Progra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又稱納粹-蘇聯條約) 導致波蘭腹背受敵,除了必須與希特勒的軍隊苦戰,還遭到蘇聯從東面入侵。

"「[我們心中充斥著] 羞愧和恥辱。這一切發生得太快,整個國家都沒有準備好。」"
楊‧卡爾斯基於 1995 年告訴記者馬切‧維塞斯基 (Maciej Wierzyński) 的內容。

My Blitzkrieg - Karski recalls the atmosphere after mobilization and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E. Thomas Wood, 1996, 原始來源:E. Thomas Wood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在接受 E. 湯瑪斯伍德的訪談時回憶起自己所認知的波蘭勢力遭到擊潰。

Polish soldiers taken prisoners of war by Germans, 1939, Hugo Jäger, 1939,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Polish History Museu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遭到蘇聯紅軍俘虜,但驚險逃過卡廷森林大屠殺 (Katyn Forest Massacre)。

1939 年 9 月 17 日,蘇聯軍隊入侵波蘭。卡爾斯基和他的部隊在前往烏克蘭塔諾波爾 (Tarnopol) 的途中遇到蘇聯紅軍。蘇聯紅軍原本答應合作,最後卻俘虜了這些波蘭軍,將他們送往俄羅斯科澤利斯克 (Kozielsk) 的集中營。



波蘭軍官所受到的待遇比士兵更糟。當德國和俄羅斯宣佈進行戰俘交換時,他們的規則相當嚴格:只有士兵可以參與。因此,卡爾斯基毫無猶豫地將自己的軍官制服與士兵做了交換,並自稱是羅茲一家工廠的工人。這個計謀救了他的性命。不久後,留下的波蘭軍官在斯摩棱斯克 (Smolensk ) 附近的卡廷森林 (俄羅斯卡廷) 遭到集體謀殺,這是史上最令人髮指的戰爭罪行之一。



後來,卡爾斯基抓住機會跳上行進中的火車,逃離了德國囚禁,並徒步抵達華沙。他跟波蘭大多數的卓越愛國人士一樣,立即加入了波蘭地下國。在被佔領的歐洲,這是規模最大也最重要的戰時反抗運動組織。

Jan Karski's comment on the fighting spirit of Polish citizens under occupation, 1940, Jan Karski, 1940, 原始來源: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呈給波蘭流亡政府的報告不僅詳述了當時的政治情勢,也描寫了一般波蘭人民拒絕向佔領者低頭的精神。

卡爾斯基在 1939 年末開始為波蘭地下國工作。他敏銳的智慧和高超的記憶能力讓他成為波蘭流亡政府和地下國之間的幾位特使之一。1940 年,他執行了第一項任務,負責將德國統治下的波蘭境內情況呈報給當時設在法國昂熱的波蘭政府,再將政府的布局指導方針回報給地下國領導人。卡爾斯基記下了關鍵的資訊,並在到達目的地時進行口頭報告。

Jan Karski's missions as a Polish Underground courier: Missions No. 1 & 2. 1940 - yellow line Warsaw-Angers-Warsaw; Mission No. 3. 1940 - blue line Warsaw-Angers, aborted in Demjata, Slovakia; Mission No. 4. 1942 - red line Warsaw-London via Brussels, Paris, Perpignan, Barcelona, Madrid, Gibraltar, 1939/1942,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Polish History Museu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利用多個偽造身分、交通管道和巧妙計謀,冒著生命危險為波蘭地下國執行了四次傳信任務。任務 1 與任務 2 (1940 年):黃線,華沙-昂熱-華沙;任務 3 (1940 年):藍線,華沙-昂熱 (於斯洛伐克帝米亞塔中止);任務 4 (1942 年):紅線,華沙-倫敦 (途經布魯塞爾、巴黎、佩皮尼昂、巴塞隆納、馬德里和直布羅陀)。

Warsaw Ghetto Wall, Fox Photos, 1941-03-01,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Getty Images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在 1940 年收到第一項任務,前往設在法國昂熱的波蘭流亡政府,呈報德國統治下的波蘭境內情況。當時,他就已經警告波蘭當局,波蘭猶太人的處境悲慘。

Polish citizens reading official announcements, 1939, Hugo Jäger, 1939,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Polish History Museu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納粹官方公告為了達到恐嚇目的,對波蘭人民的日常生活設下嚴苛限制。

卡爾斯基將詳細情況呈報給波蘭流亡政府。在德國納粹統治下,波蘭人民就算沒有加入地下國的反抗勢力,也可能會因為日常活動而被逮捕以及殺害。強制性的糧食配給導致饑荒。黑市開始販售日常用品給仍有一些金錢的人們。

German Nazis’ repressions in occupied Poland - an excerpt of a Karski’s report to the Polish Government-in-Exile in Angers, 1940, Jan Karski, 1940, 原始來源: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佔領者不僅試圖破壞波蘭人民的鬥志,也在削弱波蘭這個國家的文化和經濟。他們關閉了所有高等教育機構,並且禁止波蘭語文教育,違者可判處死刑。官方扣押人民財產的戲碼更是天天上演。因此,德國統治下的波蘭人民一直活在恐懼中,深怕遭到納粹隨機逮捕與處決,擔心觸犯新的納粹法律而遭報復,最後失去性命。

位於法國昂熱的波蘭流亡政府決定設置任務與通訊部門,並委託楊‧卡爾斯基記下波蘭地下國的組織結構草案,前往德國統治下的波蘭將該草案傳達給波蘭政治領袖。卡爾斯基成功地完成了任務。根據這些草案內容,戰時歐洲的第一個 (也是最重要的) 反抗運動組織終於成形。

Structure of the Polish Underground Stat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Government-in-Exile, 1942 Structure of the Polish Underground Stat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Government-in-Exile, 1942, Polish Government Information Center, 1941, 1941,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Polish History Museu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波蘭地下國的組織結構以及地下國與流亡政府的關係 (1942 年)。

卡爾斯基在 1940 年六月執行第三次任務時,必須帶著地下國關鍵領導人所提供的資訊,徒步穿越塔特拉山 (Tatra Mountains) 回到昂熱。當時天氣十分惡劣,所以他在斯洛伐克的帝米亞塔 (Demjata) 村落停留了一晚,殊不知他的收留人已被收買,將他交給了德國秘密警察。卡爾斯基隨即遭到逮捕與刑求,而為了不洩漏秘密,他曾企圖自殺,卻被救下並送往波蘭新松奇 (Nowy Sącz) 的一家醫院。這時,隸屬反抗組織的年輕醫生楊‧斯洛科斯基 (Jan Słowikowski) 與夥伴共同計劃了一場大膽的逃脫行動。

Plaque commemorating those who helped Jan Karski escape from German Nazi captivity in Nowy Sącz, Poland, 1940, 2004, 原始來源:Jan Karski Progra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相片中的牌匾是為了紀念那些協助卡爾斯基逃離波蘭新松奇醫院而犧牲的勇士們。

"納粹用盡各種方法破壞波蘭人民的鬥志,這些人民絕大部分 (70%) 是貧困的鄉村居民。在德國統治下,波蘭人民的生活充斥著恐懼、懷疑和不信任。原本波蘭人與猶太人的關係在戰前就十分緊張,如今隨著希特勒的心腹開始實施「最終解決方案」(Final Solution),更是雪上加霜。"

地下組織領袖十分清楚許多波蘭基督教徒對猶太裔同胞抱持不滿,並認為這種反猶太主義摧殘了國家。在官方傳單和非法出版物中,他們提出嚴正警告,強調從事反猶太人恐怖行動可能會引來嚴重後果。

Warning addressed to those blackmailing and denouncing Jews, issued by the Underground Directorate of Civil Resistance, March 1943, 1943,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Polish History Museu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地下組織「人民抗爭總部」(Directorate of Civil Resistance) 向反猶太人的民眾發出警告。

“Szmalcownik”: The story of blackmail and extortion, E. Thomas Wood, 1996, 原始來源:E. Thomas Wood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回憶起他與猶太人沃海姆 (Wertheim) 一家的會面,以及他如何假扮成一名 szmalcownik (波蘭文,意為敲詐者) 來營救他們。

Protest! – an official proclam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Front for the Rebirth of Poland authored by Zofia Kossak, Zofia Kossak, 1942,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Polish History Museu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地下組織「波蘭重生前線」(Front for the Rebirth of Poland) 的官方公告,作者為卡爾斯基的導師與紅粉知己蘇菲雅‧柯薩克 (Zofia Kossak)。柯薩克是天主教地下組織「波蘭重生前線」 和「猶太人援助協會」(Żegota) 的共同創辦人,也是多本暢銷歷史小說的作者。

"「全世界目睹史上最駭人的暴行,卻保持沉默... 我們無法繼續容忍這份沉默;無論其動機為何,都是可鄙的。我們在面對犯罪時不能毫無作為。如果有人用沉默回應屠殺,就成為兇手的共犯。如果他們拒絕譴責,就代表他們默許這種暴行。」"
蘇菲雅‧柯薩克 (Zofia Kossak) 在《抗議》(Protest) 中撰寫的內容。

在德國納粹法規下,那些只是隱瞞猶太人藏匿資訊的人也會面臨嚴重後果,甚至可能失去性命,更遑論那些協助與藏匿猶太人的人。只要幫助一個猶太人,整個家庭都會陷入危險中。

The Third Decree of General Governor Hans Frank concerning restrictions on residency in the General Gouvernement and introducing the death penalty for aid rendered to Jews, October 15, 1941, 1941,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Polish History Museu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總督漢斯‧法蘭克 (Hans Frank) 於 1941 年 10 月 15 日頒布第三道法令,除了針對總督轄區 (General Gouvernement) 設下居住限制,還將援助猶太人的行為列為死罪。

1942 年 7 月 22 日,德國納粹開始大規模地將華沙猶太區的猶太人遣送至特雷布林卡死亡集中營。

Jews from the Warsaw Ghetto on the way to the Umschlagplatz, 1942, 原始來源:The Jewish Historical Institute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華沙猶太區的猶太人動身前往 Umschlagplatz (德文,意為集結點)。在那裡,他們被集結遣送至特雷布林卡死亡集中營。

Children in the Warsaw Ghetto. Photo from the Gancwajch report, 1941, 原始來源:The Jewish Historical Institute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當卡爾斯基進入猶太區時,已有近 30 萬的猶太人遭到遷走。

1942 年的秋天,卡爾斯基執行了最後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如果成功將能拯救波蘭境內剩餘的猶太人。他目睹波蘭猶太人持續遭到殘害,因此能夠針對納粹的「最終解決方案」做人證。他曾兩次潛入華沙猶太區,親眼看到猶太人的困境。

A street in the Warsaw Ghetto, 1942, 1942, 原始來源:The Jewish Historical Institute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那裡不是人間,沒有人性。那是地獄。」- 卡爾斯基於 36 年後向克勞德‧朗茲曼描述道。

"「街上隨處可見赤裸裸的屍體,於是我詢問嚮導:『他們怎麼會在這裡?』他回答道:『這個問題在於,如果猶太人想將死去的家人土葬,他們必須支付稅金。由於他們負擔不起,只好把屍體扔到街上。加上他們覺得每塊布都是錢,所以就把衣服拿走。』」"
卡爾斯基於 1978 年向克勞德‧朗茲曼 (Claude Lanzmann) 描述他潛入猶太區的經歷。

協助卡爾斯基潛入猶太區的猶太領袖安排他走訪德國納粹中轉營,親眼見證猶太人被集結趕上火車,駛向死亡。卡爾斯基偽裝進入了伊斯比卡中轉營,但他有好幾年都以為自己潛入的是貝爾澤克 (Bełżec) 集中營,如同他在 1944 年的著作《一個秘密國家的故事》(Story of a Secret State) 所述。後來,他曾在朗茲曼的紀錄片《浩劫》(Shoah) 中回顧這段駭人經歷。

Jan Karski recalls how he entered the Nazi Izbica transit camp in 1942, Claude Lanzmann, 1978, 原始來源: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and Yad Vashe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在接受法國導演克勞德‧朗茲曼的訪談時回憶起他的伊斯比卡經歷 (1978 年)。

Jews herded into a train to Treblinka, 1942, 原始來源:The Jewish Historical Institute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1942 年,猶太人在華沙斯塔克街的集結點被趕上開往特雷布林卡的火車。

Jan Karski recalls how he entered the Nazi Izbica transit camp in 1942, part 2, Claude Lanzmann, 1978, 原始來源: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and Yad Vashe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向克勞德‧朗茲曼描述德國納粹「最終解決方案」中的手段。

「納粹揮舞槍柄,發出槍響,將猶太人趕上車廂。猶太人的身體被抬起,頭部被推擠,最後被塞進車廂。兩個車廂裝滿,火車開始移動。整個場面令我作嘔。」

面對巨大困難,卡爾斯基利用多個偽造身分、交通管道和巧妙計謀,在 11 月底抵達倫敦。在那裡,他準備了詳細的書面資料提供給駐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並對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做了簡短報告。接著,卡爾斯基的長官將他派往華盛頓,與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會談了一個小時。他懇求兩位領導人制止猶太人大屠殺。可悲的是,對方將他的求援訊息置若罔聞。

“The Extermination of Jews in German Occupied Poland” - Note issued by th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Edward Raczyński on December 10, 1942 “The Extermination of Jews in German Occupied Poland” - Note issued by th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Edward Raczyński on December 10, 1942, 1942,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Polish History Museu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一則於 1942 年 12 月 10 日發給盟國和中立政府的訊息,闡述德國在佔據波蘭後大規模地屠殺猶太人。

1942 年 12 月 10 日,波蘭外交部根據卡爾斯基目睹的事實和其他報告,向聯合國提交一份通知,指出在德國統治下的波蘭,猶太人正遭到滅絕。

一週後,同盟國 (The Allies) 正式譴責德國對歐洲猶太人的滅絕政策。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在下議院閱讀這項聲明的條文,全體議員肅立聆聽,表達他們一致支持。英國廣播公司於晚間新聞轉播了這項聲明。

"「12 個同盟國政府開始注意到歐洲的大量報告,當中指出德國當局不只是將魔掌伸入納粹野蠻統治下的領地,剝奪猶太裔人士最基本的人權,現在還將希特勒堅持消滅歐洲境內猶太人的意圖付諸實行... 上述各國政府和法國國家委員會以最強烈的措辭譴責這種殘酷冷血的滅絕政策。他們做出聲明,表示這類事件只會更加確立他們的決心,絕對會讓犯下這些罪行的兇手接受制裁,因此會採取必要的實際行動。」"
12 個同盟國政府於 1942 年 12 月 17 日針對猶太種族滅絕責任歸屬所發表的聲明。

卡爾斯基將他目睹到的驚人事實告訴數十人,包括政治家、記者、作家等自由國家的領導人。他曾經向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美國國務卿科戴爾‧赫爾 (Cordell Hull)、最高法院大法官費利克斯‧法蘭克福特 (Felix Frankfurter),甚至是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D. 羅斯福本人進行報告,並懇求這些領導人採取行動。為了傳達猶太領袖的請求,卡爾斯基詳述了他所看到的景象。爾後他不時會提到:「我是一台攝影機」、「我是一台機器」、「我就像一張黑膠唱片」。

Jan Karski in 1943, 1943, 原始來源:E. Thomas Wood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楊‧卡爾斯基,攝於 1943 年。

"「我就像一張黑膠唱片。」"
卡爾斯基後來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Jan Karski recalls a meeting with Szmul Zygielbojm in London, on November 1942, Claude Lanzmann, 1978, 原始來源: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and Yad Vashe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回憶起他最難忘的會面:對方是波蘭流亡政府的國會成員斯摩‧賽傑波姆 (Szmul Zygielbojm)。

Rounding Up Jews, Keystone, 1943-01-01,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Getty Images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1943 年 4 月,就在卡爾斯基與斯摩‧賽傑波姆會面的數月後,華沙猶太區的猶太人群起反抗,後被稱為「華沙猶太區起義」(Warsaw Ghetto Uprising)。雖然他們的武器單薄而且短缺,但也支撐了三個星期。1943 年 5 月中旬,敵人放火燒了整個猶太區和裡面的所有人,最後只剩燃燒殆盡的廢墟。

斯摩‧賽傑波姆在倫敦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留下了一封遺書,表示同盟國對猶太人的命運置之不理令他深感不滿,因此採取自殺的方式表示抗議,希望他一人之死能夠拯救剩餘猶太人的性命。

Jan Karski about the death of Szmul Zygielbojm,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Polish Government-in-Exile, Claude Lanzmann, 1978, 原始來源: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and Yad Vashe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面臨的問題就是賽傑波姆的死去。這徹底展現出這個世界的冷漠和滿滿無奈。」

Szmul Zygielbojm’s farewell letter, May 11, 1943 Szmul Zygielbojm’s farewell letter, May 11, 1943, Szmul Zygielbojm, 1943, 原始來源: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斯摩‧賽傑波姆的遺書 (1943 年 5 月 11 日)

Karski recalls his meeting with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 on July 28, 1943, Claude Lanzmann, 1978, 原始來源: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and Yad Vashe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1943 年 7 月 28 日,卡爾斯基向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D. 羅斯福呈報德國統治下的波蘭境內情況以及猶太人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Franklin D. Roosevelt in 1943, 1943, 原始來源: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Photograph Collection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D. 羅斯福

包括楊‧卡爾斯基在內,每個人都期盼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D.羅斯福,身為人類當權者之一,能夠以三軍總司令的身分動用美國軍隊的力量,制止猶太人大屠殺並拯救剩餘的猶太人。然而,美國政府一直到戰爭末期才採取行動,建立了戰時難民委員會,最終營救了約 20 萬名歐洲猶太人。

Karski recalls his meeting with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Justice Felix Frankfurter, 1943, Claude Lanzmann, 1978, 原始來源: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and Yad Vashe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1943 年,卡爾斯基會見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費利克斯‧法蘭克福特,但是這位大法官不肯相信人類會展現如此極端的殘酷,因此卡爾斯基感到極為挫折。

"「我的意志、我的內心,全都讓我無法相信你所帶來的訊息。我是人類的法官,我瞭解人類,也清楚人性。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
費利克斯‧法蘭克福特 (Felix Frankfurter) 聽了卡爾斯基報告後的回應。

由於德國納粹發現了卡爾斯基的真實身分,因此他無法回到波蘭。波蘭流亡政府給了他一項新任務:說服好萊塢拍攝有關波蘭在戰爭中努力抗敵的電影,為受到蘇聯統治威脅的波蘭爭取輿論的支持。不過,這個電影計劃未能實現,於是卡爾斯基不分日夜地投入寫書,一本有關波蘭地下國和自己戰時體驗的著作。《一個秘密國家的故事》在美國獲得出版商霍頓米夫林 (Houghton Mifflin) 出版,一夜成名,暢銷 40 萬冊,而且很快就被翻譯成法文,瑞典文,挪威文和冰島文。

Jan Karski’s book, “Story of a Secret State”, about his wartime experience, 1944, 原始來源:Jan Karski Progra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一個秘密國家的故事》初版。

《一個秘密國家的故事》成為暢銷書後,卡爾斯基獲邀前往美國和加拿大各地,就波蘭地下國與納粹統治下的波蘭境內情況演講。情勢在一夕之間改變了。

Leaflet on a lecture given by Jan Karski in Irem Temple, Wilkes-Barre, USA under the auspices of Americans of Polish Descent Organizations, May 1944, 1945, 原始來源:Jan Karski Progra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地演講,介紹波蘭地下國。

1945 年,美國政府承認了蘇聯在盧布林 (Lublin) 新設立的波蘭傀儡政府。在「約瑟大叔」史達林 (“Uncle Joe” Stalin) 的授意下,卡爾斯基和他所代表的波蘭被蓄意掩蓋。蘇聯統治下的波蘭不容許任何反對意見,因此所有倖存的地下國戰士皆被貼上「分裂的反動勢力侏儒」的標籤,並遭到新統治者無情消滅。

Jan Karski in 1943, 1943, 原始來源: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楊‧卡爾斯基,攝於 1943 年。

因為無法回到波蘭,於是卡爾斯基在美國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但是起初並不順利,甚至必須靠修繕房屋來貼補收入。後來,他獲得喬治城大學校長艾德蒙·A. 沃許 (Edmund A. Walsh) 邀請前往修習學業。卡爾斯基自此在喬治城定居超過 40 年,任教於外交學院,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未來領導人。

Jan Karski as a Ph.D.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 in 1952, Author unknown, 1952, 原始來源:Jan Karski Progra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1952 年 1 月,卡爾斯基在喬治城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1965 年 1 月,卡爾斯基與他一生的最愛,波蘭猶太裔舞蹈家競暨編舞家波拉‧尼仁斯卡 (Pola Nireńska) 結婚。尼仁斯卡的家人幾乎都在戰爭期間的死亡集中營中遭到殺害。只有尼仁斯卡與她的父母幸運逃過一劫。為了追求她的舞蹈夢想,尼仁斯卡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初期就離開了波蘭,而她的父母則是感覺到歐洲猶太人將面臨巨大威脅,因此在 1930 年代就移居到巴勒斯坦。

In 1965, Jan Karski married Polish-Jewish dancer-choreographer Pola Nireńska, 1965, 原始來源:Museum of the City of Łódź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尼仁斯卡在結婚前不久受洗成為天主教徒。卡爾斯基後來在回憶他的妻子時,提到她信仰天主教是因為天主教的上帝選擇了一名猶太女人做他兒子的母親。

卡爾斯基有超過 30 年的時間都避免談論他的二戰體驗。一直到法國導演克勞德‧朗茲曼著手製作猶太人大屠殺紀錄片,才以無比堅持打動了卡爾斯基,同意將他的故事告訴更廣大的觀眾群。

長達八小時的訪談成為卡爾斯基執行「第二個使命」的舞台,讓他得以公開講述猶太人大屠殺的慘況以及自由國家領導人置之不理的決定。身為一名教授,他強調個人良知和價值觀的重要性,並譴責各個國家、組織和地方作壁上觀的無情。

Jan Karski about the death of Szmul Zygielbojm,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Polish Government-in-Exile, Claude Lanzmann, 1978, 原始來源: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and Yad Vashe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在保持沉默逾 30 年後,卡爾斯基透過克勞德‧朗茲曼的《浩劫》一片,將他的故事告訴更廣大的觀眾群。

「我不想要回憶... 我不談論那段經歷。」

Jan Karski in 1978, 1978, 原始來源: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and Yad Vashem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1980 年代初,卡爾斯基開始執行他的「第二個使命」:提醒世人同盟國的冷漠無情。

"「主指派我在戰爭期間演講與寫作,而我認為這或許會有所幫助,但並沒有。在戰爭結束後,我發覺無論是各國政府、領袖、學者或作者,都不清楚猶太人所受到的殘害,因此事實讓他們措手不及。六百萬無辜生命遭到殺害卻無人知曉,實在是一個『駭人的秘密』... 然後,我成為猶太人,不過是一名猶太基督徒,虔誠信奉天主教。我的信仰告訴我,第二原罪是人類的犯行:可能是一種作為或不作為,可能是畫地自限的無知、冷漠、自利、虛偽或無情的自以為是。這項罪惡將永世令人類不安,也令我不安,而這正是我所希望的。」"
卡爾斯基於 1981 年在國際解放者會議 (International Liberators’ Conference) 中所說的話。

1982 年 6 月,楊‧卡爾斯基在耶路撒冷緬懷之山 (Mount of Remembrance) 的國際義人大道上種下自己的樹。接下來的幾年,他陸續獲得了多項重要殊榮:反誹謗聯盟勇於關懷獎 (1988年,後於 2012 年更名為楊‧卡爾斯基勇於關懷獎);教宗庇護十一世獎 (1990年);艾森豪解放勳章 (1991年);華倫伯格人權獎 (1991);以及由美國總統巴瑞克‧歐巴馬 (Barack Obama) 所授予的總統自由獎章 (2012年)。

Jan Karski’s certificate as 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 awarded to him on June 7, 1982, 1982, 原始來源:Museum of the City of Łódź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1982 年 6 月 7 日,卡爾斯基獲得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 (Yad Vashem) 封為「國際義人」。

Jan Karski in Jerusalem in 1995, Michał Fajbusiewicz, 1995, 原始來源:Michał Fajbusiewicz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1994 年 5 月 12 日,卡爾斯基教授獲頒以色列榮譽公民證書。

"「本人楊‧卡爾斯基出生於克茲路斯基家族,除了是一名波蘭人、美國人和天主教徒,更在今天成為以色列的一份子!Gloria in excelsis Deo (拉丁文,意為榮耀歸於天國的主)。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驕傲、最具有意義的一天。獲頒以色列國榮譽公民,讓我終於碰觸到基督信仰的精神泉源。」"
卡爾斯基於 1994 年接受以色列榮譽公民證書時所說的話。

亞當‧米奇尼克 (Adam Michnik) 在獲頒楊‧卡爾斯基飛鷹獎時提到,卡爾斯基教授為人正直,而且不帶任何沙文主義色彩,不僅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民族英雄,也是「昔日波蘭的驕傲與崇高象徵」。

1980 和 1990 年代,卡爾斯基教授致力修補波蘭人與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猶太人之間的蝕人裂縫,促進波蘭人與猶太人的戰後對話。卡爾斯基不怕逆流而行,勇於批評波蘭同胞的行為和波蘭的政治。

1989 年,共產主義瓦解,首先是在波蘭,然後是在中歐各地。這起源於 1980 年​​,波蘭團結工會 (Solidarność) 的設立、自由工會的崛起、約翰保羅二世的鼓勵,以及波蘭境內親民主反對派的努力,都重創了共產主義。原本被波蘭人民共和國列入黑名單的卡爾斯基,終於得到他應得的認可。

Lech Wałęsa after the legal registration of Solidarność, 原始來源:Wojtek Łaski/ EAST NEWS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萊赫‧瓦文薩 (Lech Wałęsa) 的團結工會在 1980 年 11 月 10 日完成註冊後,支持者將他舉起慶祝勝利。

High Noon, June 4, 1989., Tomasz Sarnecki, 1945/1989, 原始來源:Tomasz Wierzejski/FOTONOVA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1989 年 6 月 4 日波蘭選舉的海報,這是民主化後的新波蘭第一次舉辦選舉。

In 1995, Jan Karski received the highest Polish civilian award from President Lech Wałęsa, The White Eagle, 1995, 原始來源:Museum of the City of Łódź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1995 年,卡爾斯基獲波蘭總統萊赫‧瓦文薩頒發波蘭最高平民榮譽白鷹勳章。

Professor Jan Karski at Georgetown University in 1985, Carol Harrison, 1985, 原始來源:Carol Harrison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卡爾斯基任職 40 年 (教授共產主義歷史與全球事務) 的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是一所頂尖學院,為熱衷國際政治與全球事務的年輕美國學子和國際學生提供一個優質的學習平台。當今最傑出的政治家、社會及商界領袖,很多都曾經是卡爾斯基的學生。

卡爾斯基於 2000 年 7 月 13 日辭世,但他的精神永存。無論老幼,人們需要瞭解在那個遭到德國佔據、飽受戰爭蹂躪的波蘭所發生的大屠殺慘況,因此卡爾斯基的使命未曾中斷。卡爾斯基的智慧在世界各地都是一盞明燈,驅使並指引人們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學著成為傳遞真相的使者。人類的英雄楊‧卡爾斯基始終在號召我們每一個人,為各個角落受壓迫的人們發聲。

許多個人和機構全心全意地以各種方式紀念卡爾斯基教授和他的事蹟;現今,這類舉動不斷湧現。位於華沙的波蘭歷史博物館配合「楊‧卡爾斯基美國百年紀念活動」(已發展為楊‧卡爾斯基教育基金會),展出《楊‧卡爾斯基:未完成的使命》(Jan Karski. Unfinished Mission) 專題。這項合作的目的就是要透過國際性的教育企劃、公開活動和藝術表演,讓大眾認識這位偉大人士,並傳播卡爾斯基的精神,一直持續到 2014 年他的百歲冥誕及之後的每一年。

Jan Karski in 2000, Carol Harrison, 2000, 原始來源:Carol Harrison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楊‧卡爾斯基,攝於 2000 年 3 月。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for Jan Karski, 2012, 原始來源:Embassy of the Republic of Poland in Washington, DC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2012 年 5 月 29 日,前波蘭外交部長亞當‧丹尼爾‧洛菲爾德 (Adam Daniel Rotfeld) 接受美國總統巴瑞克‧歐巴馬追贈給楊‧卡爾斯基的總統自由獎章。

"「我們必須告訴孩子們這種邪惡為何得以發生:因為太多人屈服於自己最黑暗的本性,因為太多人默不作聲。不過,我們也要讓孩子們知道『國際義人』的存在,其中一人正是年輕的波蘭天主教徒楊‧卡爾斯基,他親眼看到猶太人被趕上車廂,目睹駭人的殺戮,並且對世人說出真相,一路呈報至羅斯福總統。楊‧卡爾斯基辭世已逾十年,但是今天,我很榮幸地宣佈在這個春天,我將追贈卡爾斯基美國最高平民榮譽『總統自由獎章』」。"
美國總統巴瑞克‧歐巴馬 (Barack Obama),2012 年 4 月 23 日於美國大屠殺紀念館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故事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Curation—Dorota Szkodzińska, Polish History Museum

所有媒體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在某些情況下,精選故事可能是由獨立的第三方製作,並不代表下列展覽機構的意見與觀點。
探索更多內容
相關主題
猶太人大屠殺
透過線上展覽瞭解猶太人大屠殺事件
查看主題

對歷史感興趣嗎?

訂閱 Culture Weekly,接收個人化最新資訊

大功告成!

你將在本週收到第一份 Culture Weekly。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