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银饰
苗族的节日和庆典很多, 每逢佳节,姑娘们便银饰盛装, 成群结队地如彩霞般齐聚一堂, 展示美丽风采。
Austin Kramer的《出门》原始来源:http://bwg.muc.edu.cn/
盛装的苗家女,准备出门前往踩鼓场。
Austin Kramer的《行进中的盛装苗女》原始来源:http://bwg.muc.edu.cn/
在清水江一带,
人们还能看到全身佩满银饰的苗族姑娘们在踩鼓场上跳踩鼓舞。
远远望去,恰似银浪阵阵,波光粼粼。
一整套盛装银饰重约十二三公斤,
平均价格也随工艺繁复程度浮动在七到十八万之间。
Austin Kramer的《收获》原始来源:http://bwg.muc.edu.cn/
现年51岁的吴国政,是施洞镇上有名的银匠。
Austin Kramer的《审视》原始来源:http://bwg.muc.edu.cn/
他精湛的祖传手艺美化了苗人的装扮,记录下苗族的历史,延续着苗家的传统。
Austin Kramer的《作坊》原始来源:http://bwg.muc.edu.cn/
吴国政的工作间——精美银饰诞生的地方,其中许多工具都已传了几代人。
Austin Kramer的《门口工作区》原始来源:http://bwg.muc.edu.cn/
吴国政1991年开始独立经营,刚开始资金吃紧,买来的银子只够做点手镯耳坠一类的小活计。随着生意逐步扩大,他慢慢地也开始有实力银冠之类的大件。
Austin Kramer的《焊接处插入小银片》原始来源:http://bwg.muc.edu.cn/
在父亲银饰制作敲打声中长大的吴国政,
从小便在课余时间给父亲打打下手,
日久经年,耳濡目染,逐渐掌握了这门看家本领。
加工好的银片被夹进模具进行初步造型。
最终根据造型需要再将其焊接或编织成型。焊接用的是经硼砂水浸泡过的纯度70%-80%的小银片,而非银饰主体纯度为99%的足银。
银饰打造完毕后,
还需经历洗银的过程方能白亮耀眼、璀璨夺目。
洗银时,先用喷枪将银器烧红。
再投入盐酸溶液中略加浸泡,
如此重复约两次。
最后再用清水洗净晾干,
一件精美绝伦的银饰便在匠人的巧手之下诞生了。
Austin Kramer的《客人挑选银凤凰》原始来源:http://bwg.muc.edu.cn/
慕名而来的客户通常直接上吴国政在施洞镇上的家中直接采购。
除此以外,镇上每六天就有一次集市,吴国政也会和其他银匠们一道在老街上摆开摊子。每一件自己的作品,他都会刻上自己的名字,这不但是对银子纯度的保证,也是终身保修的凭证。只要是有自家姓名的,吴家代代都认。
Austin Kramer的《电子秤称银项圈》原始来源:http://bwg.muc.edu.cn/
吴国政说打银子供子女们把书读出来了,如今他们都已在城里工作。然而,却都未摒弃这项家庭传统。工作之余他们也打银,与父亲不同的是,他们的销售渠道是网络。如今,吴家代代相传的手艺正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各族人家。
本展览得到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大力支持
--- 展览团队 ---
文化顾问:杨培德 安红
项目协调员:熊益
策展人:林文 (linwen@muc.edu.cn)
首席摄影师:Austin Kramer
其他摄影师:黄晓海 石开宝 林文
文字撰写:林文
翻译:Austin Kramer 李易 刘青 林文
英文校对:Austin Kramer
小视频剪辑:林文
--- 迷你纪录片团队 ---
导演:卢樱
副导演:张特
摄影:支月辉 张特 姬祥
剪辑:卢樱 支月辉 隋伍长君
解说词撰稿:杨培德
解说词编辑:林文
调色:钟汝杰 支月辉
录音:晨光录音工作室
音乐:柏月河音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