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已经发现甲虫40多万种,而地球上所有脊椎动物加起来还不到4万4千种。甲虫们几乎具有了人类大脑所能想象出、眼睛所能观察出的所有色彩。这些身披甲胄的小生物,有着变化无穷的艳丽色彩、千奇百怪的外观、大小悬殊的身体和差异巨大的生活习性。
大多数锹甲种类由于身体较大、外观奇特、易于捕捉,而广为大众喜爱和收藏,许多爱好者甚至将它们作为宠物,是一类著名的观赏昆虫。几乎所有雄性锹甲的头上,都顶着一对威武的大牙(学名大颚),这种夸张的大牙,看起来就像是罐头起子。
其实,锹甲这个中文名字是从日文转过来的。“锹”指的是古时日本武士头盔前方的“锹形前立”。大锷配上它们那坚硬有光泽的身体,使锹甲看上去很象身披铠甲、威风凛凛的武士。锹甲的习性,也确实象武士一样喜欢争斗。强大的大颚就是它们作战的武器,真可谓武装了牙齿。虽然它们对其它昆虫较少有挑衅,通常只是防守反击,但两只雄虫却常常为雌虫争风吃醋,打得不可开交,最后的结果总以体力不支的一方被扔开而告终。因为有坚甲的保护,受伤的情况倒是不多见。
而锹甲的拉丁文学名则是基于该科昆虫的雄性多具发达的上颚,形似牛角。古人曾命名象和牛为lucas和lucanna,美国昆虫学家认为这可能是锹甲科属名Lucanidae的起源。另外一个推测是意大利人叫锹甲为Lucanians。
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新几内亚的彩虹锹甲就是例子。它们充满金属质感的身体上隐射着美丽的彩虹光泽,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美丽的甲虫之一,因此被选为澳大利亚国锹,野生个体受到严格保护。
作为一类观赏性昆虫,锹甲在人文世界中受到的关注程度一点都不比猫犬等主流宠物低。其威武的外形、霸气的上颚都让人为之着迷。
其实早在公元1460年,人类就已经对锹甲进行了描绘。在欧洲宗教文化中,受崇拜的圣甲虫就是锹甲,象征着正义战胜邪恶。此外,在壁画、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也经常能够看到锹甲威武的身影。
在古希腊神话中,锹甲是一位音乐家的不光彩化身。根据安东尼努斯·莱伯拉里斯(Antoninus Liberalis,约公元150)的记载,古希腊著名的音乐家契若布斯(cerambus)是海神波塞冬(Poseidon)的孙子,非常擅长音乐,是排箫的组合者,并第一个能弹奏形同锹甲头及上颚的七弦琴。居住在溪流和树木上的宁芙女神们(Nymphs)沉醉于他悦耳的音乐,甘愿帮他放牧羊群。山林之神潘(Pan)也特别喜欢他,在寒冷的冬日甚至建议这位音乐家搬到他的平原牧场去,以躲避冬季来临的巨大暴风雪。
但天才总有些自负,契若布斯非但没有采纳潘的好意,甚至对给予他很多帮助和保护的宁芙女神们也有微词,竟然诽谤了这些女神们。首先是诽谤她们的出身,说宁芙女神们不是宇宙神宙斯(Zeus)的后代,而是河神司佩尔凯欧斯(Spercheus)与最可怕的邪恶女神得诺(Deino)的女儿;其次宣称说他的祖父波塞冬曾爱上了宁芙女神中的迪帕塔(Diopatre),因此就将其他宁芙女神移送到白杨树上,以方便他与迪帕塔更好交往。当然,这些诽谤惹怒了宁芙女神们,她们让契若布斯的羊群在暴风雪中消失了,并把无礼的音乐家变成了锹甲,让它徘徊在树林周围,只能吸食树汁和取食朽木。
因此,在古希腊,孩子们常常捕捉这些不幸的小东西,削掉它们头并模拟弹奏契若布斯最喜欢的七弦琴。
小小的锹甲在人类文明中曾经和正在扮演着很有意义的角色。但是,正是由于对这种奇异甲虫的喜爱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的炙热锹甲(甲虫)经济,致使很多锹甲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不容乐观。
在非洲、南美、东南亚各国的很多地区,锹甲不仅面临着当地居民和走私者的捕杀与偷猎,还正遭受着诸如生态环境的破坏、气候异常等不良因素的威胁,致使锹甲的种类和数量正逐步减少,许多稀有种类特别是栖息地狭窄的种类正濒临灭绝。目前已有十几种锹甲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物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