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钩沉

从历代史料的记载中探索中国皮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来自 Google 艺术与文化

皮影是一种利用光投射的影子作为演出实体的戏剧表演形式。在中国,由于所选的造影材料多为半透明的皮板,加上半透明颜料的染绘,演出时的影子往往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效果。

皮影戏演出现场, 收藏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收起展开详情

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皮影的表演道具主要是用兽皮制作的,所用皮料为牛、驴、羊、马、骡子等牲畜的皮子。

黄牛皮上细腻的毛发, 收藏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收起展开详情

它们经过刮制、雕镂、染色、熨平等工序制作成人物、鸟兽、布景。

阴干牛皮, 收藏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收起展开详情

通过灯光的照射,在幕布上显出影像,代替真人实物进行表演。


鉴于皮影以影代替真人实物进行表演的性质,它属于傀儡戏的一种。傀儡戏也称宫戏,是用偶人模仿真人进行演出的戏剧。典型的傀儡戏,如木偶戏,就与皮影有着密切的联系。

刻制皮影的传统工具, 收藏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收起展开详情

过稿, 收藏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收起展开详情

唐朝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记载有这样一段故事:汉高祖刘邦被冒顿围于平城,陈平探知冒顿的妻子于氏奇妒,于是造木偶人做妓女状舞于城埤间,于氏见到偶人以为是真人,害怕攻下平城,冒顿必纳妓女,于是解围而去。可见,在汉朝的时候,傀儡的制作与使用就已经相当成熟,否则不会被于氏当作真人加以嫉妒。

这段史料记录了古人对傀儡的熟练使用,暗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傀儡总是作为真人的替身而出现,去完成一些真人难以完成的任务。

刻制工艺细部, 收藏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收起展开详情

关于皮影的起源,众说纷纭。《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年少而卒,汉武帝一直对她念念不忘。方士齐人少翁说能招徕李夫人的魂魄,在夜里点上灯烛,挂上帷帐,摆上酒肉。武帝坐在别的帐里,远远看到一位女子,正像李夫人的样子,在帐中坐下,又起身徐徐而行。武帝不能走近去看,心中感伤,作诗道:“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宋人高承认为这正是皮影的起源,“盖不得就近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史料中没有为“方士”的行为进行定义,有的只是颇具神秘感的描述。如果我们说他们的行为奠定了皮影产生的基础或孕育了皮影的雏形,还是讲得通的,但也仅此而已。

染色, 摄影:刘小杨, 收藏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收起展开详情

齐如山先生认为皮影以戏剧娱乐的形式出现始于唐朝。他在《故都百戏图考》中论皮影的源流:“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

且西安现时仍有此戏,汉中一带尤为风行,其所用皮人较北京大者尚长三寸余,油绘皆精,舞动之技术亦较北京巧妙。流传之影戏亦颇高雅……是可证影戏之初实发源于此也。”

皮影戏表演, 收藏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收起展开详情

又见杜佑《通典》卷146《散乐》:“炀帝大业二年,突厥染干来朝,帝欲夸之,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六年诸夷大献方物……乃于天津街盛陈百戏,自海内凡有技艺无不总萃……”

陕西东路皮影《白蛇传》影偶珍品“开箱亮相”, 摄影:刘小杨, 收藏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收起展开详情

此外,唐朝灯影极盛。据称唐朝时候和尚做法事,用影人的影子象征死者的灵魂来进行超度,即所谓之“灯影”。又顾颉刚《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提到,唐朝时佛教极盛,一般民众生活习惯莫不受佛教影响。但佛教教义,深奥高远,非中下阶级人士所能领略,而一般人所染受者乃为佛教通俗化之故事,即变文。变文后演进为宝卷,多作为影戏的剧本,宣传佛教教义。至今,皮影艺人称剧本还谓之曰“影卷”、“宣卷”,佛教的影子应该是清楚的。

传统皮影作品《殷郊》, 收藏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收起展开详情

这无疑增强了在唐时皮影作为戏剧存在的可能性。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认为“自海内凡有技艺”一定包括影戏在内,“因自汉至隋为时已极久……至于唐玄宗所搜求之散乐杂戏,据《通典》所载虽只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儡子等,而不言及影戏,但却有与影戏相近之窟儡子。窟儡子即傀儡子与影戏,人多不能别其异点,是多以连带混称之。

总之,皮影是出现了,而且被唐朝皇帝作为散乐杂戏所搜求,这已迥异于汉朝时方士的致神法术。

鱼龙变化, 原始来源:成都博物馆
收起展开详情

那么,关于唐朝的皮影我们可以作如下结论:作为戏剧演出的皮影到唐时应已存在,而且这种使用傀儡的形式很可能与当时的佛教传播关系密切。

关于宋朝皮影的记载极其丰富,其中对两宋时皮影繁华景象的描述与我们现今看到的皮影基本一致。

传统皮影作品《蜈蚣精》, 收藏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收起展开详情

如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云:“凡影戏……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世俗之眼戏也。”

白蛇影偶与白蛇架, 收藏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收起展开详情

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中记载:靖康二年,金人攻克开封后,有皮影艺人作为战利品被金人掠走。南宋偏安杭州,皮影活动的中心也跟着迁了过去。北宋时只演奏于瓦肆中的影戏,在南宋之时已为宫廷艺术,地位提高了很多。

《千里走单骑》剧照, 王文坤, 1985/1988, 收藏方:王皮影博物馆
收起展开详情

在城市如此盛行的影戏,在乡间亦是如此。如所谓“村落百戏之人,拖儿带女,就街坊桥巷,呈百戏技艺,求觅铺席宅舍钱酒之资”。

此时,我们已完全不用怀疑皮影作为戏剧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在扮演重要角色了,皮影在市井与宫廷的娱乐活动中都获得了位置。今天的皮影艺人有“皮影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就宋朝的史料来看,说皮影“盛于宋”是毫不为过的。

元帅, 王世成, 1666, 收藏方:王皮影博物馆
收起展开详情

元朝时,政府为了统治安定限制了民间的皮影活动,这一时期的皮影主要用于服务军队、向外传播中国的故事。

到了清代,皮影几乎遍及中国,陕西称为“隔纸说书”、“影子乱弹”、“影戏”、“影子戏”,河南称为“驴皮影”,河北称“滦州影”,江浙一带称“皮囝囝”,广东称“纸影子”,四川称“陕灯影”,“川北渭南影子”、“灯影戏”,福建称“抽皮猴”,甘肃称为“牛皮娃娃”。特别是河北的滦州影在清时大行其道,北京皮影的东城派就属于滦州影,“一切地方影戏之名皆为所掩,有独霸称尊之势”。

皇帝, 王文坤, 20世纪70年代, 收藏方:王皮影博物馆
收起展开详情

明清时皮影向外传播广泛。十五世纪(明成化年间)传入埃及;十七世纪初(明万历年间)传入土耳其;十八世纪,传入法国,后又传入英国、德国。

《白蛇传》“古本”, 摄影:刘小杨, 收藏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收起展开详情

纵观我们收集的史料,认为中国皮影发展的历史超过千年应该是不过分的。在不断的王朝更替中,皮影在不断地变化。作为一种戏剧表演形式,它不得不去适应时代的要求。从唐时的宫廷与寺庙到北宋的市井瓦肆,从南宋的王宫到元朝的军旅,从明清的王府皇城到茶肆戏园,皮影在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陕西东路皮影《白蛇传》影偶珍品, 收藏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收起展开详情

当然,我们从文字记载中看到的决不是皮影的全部,那些鲜活在民间的历史是没有典籍可查的。在这里整理出的史料能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皮影发展变化的粗略图卷,而这也就是现在所能做的。

故事鸣谢名单:

本文由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邬建安撰写。

所有参展内容的来源:
展出的故事有时可能由独立的第三方创作,并不完全代表以下提供这些内容的机构的观点。
浏览更多内容
首页
探索
玩一玩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