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典藏 (一)-動物學組

漢氏草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動物學組

動物學組包括無脊椎動物、昆蟲、兩棲爬蟲、鳥獸四個學門。工作重點為臺灣及東亞地區的動物標本蒐藏及研究。

本館研究員周文豪與技術員黃于坡在1999年執行國際合作計畫,遠赴越南中部山區探險採集時,獲此正模標本,乃以漢寶德教授為名發表,另指定副模2隻,分別存於越南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中心,以及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林氏巢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百步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呂氏攀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本種是臺灣所有攀蜥類中最晚被發現的,堪稱臺灣最美的蜥蜴。呂氏攀蜥是臺灣特有種,僅分布在宜蘭與花蓮山區,喜停棲於針葉樹的樹幹上,甚罕見。臺灣已經夠小了,還有分布那麼狹小的蜥蜴,現象特殊。發現者為表彰臺灣師範大學呂光洋教授對臺灣兩生爬蟲類的研究貢獻,因而以其姓氏命名。本件屬副模標本。

版納魚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鳳凰母布氏蝦,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大法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本種廣布於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在臺灣本島及各離島的珊瑚礁區都有分布。大法螺棲息於低潮線以下之淺海珊瑚礁區,體型大,但殼長可超過40公分者幾稀,本標本屬之。其捕食海星的特殊習性,可有效控制長棘海星的數量,以維護健全的珊瑚礁生態系。大法螺的貝殼已被商業化,間接影響珊瑚礁生態系的健康。我們真心期待,這件標本能喚起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的意識。

夜光蠑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長棘海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扁船蛸 扁船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巨螯擬人面蟹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本種是人面蟹科中體型最大的螃蟹,目前全世界僅分布在西太平洋的中國、臺灣及日本超過200公尺水深的海域。喜歡利用最後一對步足上已特化為鉗狀的倒鉤來挾住物體,而且常會把二枚貝或是石頭揹在頭胸甲的後方,來防止敵人從背後攻擊。

水試盧氏面蛸, 系列作品收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

大村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大村鯨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的熱帶至亞熱帶水域,是臺灣水域最常見的鬚鯨,過去被誤認為大翅鯨。日本學者和田次郎博士在1990年代初期即已發現這個未曾被描述過的物種,但數度投稿屢被拒絕。經過十年奮鬥,其論文終於被國際知名期刊NATURE所接受,在2003年發表為本世紀新的鯨種,引起全球矚目。田次郎博士將之命名為大村鯨,乃為紀念其恩師,亦是知名鬚鯨學者大村博士。本館典藏之大村鯨骨骼標本數為全臺之冠,曾助和田次郎博士一臂之力,促成此一發現。

朗氏喙鯨 朗氏喙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中華白海豚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高山小黃鼠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侏儒抹香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黑面琵鷺 黑面琵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本種分布於東亞沿海地區,族群數量十分稀少,目前最大渡冬地在臺南縣七股鄉曾文溪口。此地曾規劃為煉鋼廠及七輕等重工業區,2002年在全臺保育人士積極努力下,有驚無險地轉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最近更被劃入臺江國家公園,可說是臺灣保護海岸及溼地的里程碑,也在東亞候鳥保育史上寫下難能可貴的一頁。本件標本係因2002年保護區附近肉毒桿菌污染而亡,由臺南縣政府捐贈本館典藏。

鹿野氏鼴鼠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詹氏平波紋蛾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蝶翅貼畫 蝶翅貼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有「蝴蝶王國」之稱的臺灣,在1960年代曾是全球最大的蝴蝶加工產品輸出國,巔峰時期島上有數萬人直接或間接以此維生。但在產業轉型、市場萎縮與蝴蝶數量減少的環境下,蝴蝶加工產業在1980年代初期即劃下休止符,相關的產品與文物也不斷流失。2010年,王生鏗家族捐贈本館10萬件蝴蝶標本和一批蝴蝶加工產業的文物與產品,見證了這段逐漸被淡忘的歷史。此蝶翅貼畫是捐贈品中的一件,描繪蘭嶼達悟族與他們的拼板舟。

黃鳳蝶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黃紋麗龍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四紋蟻形天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黑斑喜蝶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這些長相如蛾的夜行性鱗翅類昆蟲長久以來被當成尺蛾,一直到1986年才被確定是蝴蝶,中文稱為喜蝶科,只分布在中南美洲。2010年日本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大和田守博士捐贈數隻標本給本館。

所有媒體協力單位/參與人員
在某些情況下,精選故事可能是由獨立的第三方製作,並不代表下列展覽機構的意見與觀點。
探索更多內容
相關主題
Natural History
The beautiful, the dangerous, the endangered. Up close.
查看主題

對Natural history感興趣嗎?

訂閱 Culture Weekly,接收個人化最新資訊

大功告成!

你將在本週收到第一份 Culture Weekly。

首頁
探索
玩遊戲
附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