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工业的诞生
埃米尔·贝林纳(1851年-1929年),德意志留声机的创始人,是第一个发明声音记录方法的人。这一发明后的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蜡盘)留声技术。贝林纳在他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创造了自己的碟片留声技术。1890年到1900年间,第一批碟片进入了市场,材料为一种虫胶混合物,直径5英寸,螺旋形的碟片纹理由外向内延伸,并可以通过电镀法复制并进一步压制量产。
贝林纳也开发了一种读取碟片的设备(一开始读取的是蜡盘,然后改进成读取碟片),这种设备被称为“gramophone”——也就是留声机。
机械录音
录音的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流程:声源的震动导致了唱针摇臂的震动,这个震动在唱针下面的蜡盘上刻下波纹状的凹槽。在回放时只需要让这个摇臂循着凹槽再次进行相应的震动,就可以让声音重现。这是一种通过机械模拟信号重现声音的录音方法。
Joseph Berliner and his workers (1898)德意志留声机
1898年,贝林纳和他的兄弟约瑟夫在汉诺威创立了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同时还有加工碟片和留声机的工厂。
Caruso - Andrea Chenier: "Un di, all'azzurro spazio" (1907)德意志留声机
1895年,第一个7英寸唱片诞生了。这种唱片有90秒的播放时间,转速为70转每分。这个速度随着后来电机的发明而提升到了78转每分。图片中是一例歌唱家卡鲁索1907年发行的78转唱片。
最初的10英寸唱片出现于1901年,两年以后又出现了12英寸唱片,每面有5分钟的播放时长。
Erna Sack (soprano) with orchestra, Cond. Walter Schütze - Flowers from Nice (1936) 创作者:Erna Sack (soprano) with orchestra, Cond. Walter Schütze、℗ 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 1936和the Shellac Project德意志留声机
毫无疑问,1925年发明出来的电录音技术的发明极大地提升了录音的品质。两年之后,电扩音器的发明则将声音的录放更是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机械录音时代的喇叭和唱针即将让位给麦克风和电信号放大器。1934年,Hi-fi高音质的概念被引入市场,这意味着录制音频的频率范围为30赫兹到8000赫兹之间。
战后的快速发展
无论当时的物资有多么匮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意志留声机尽力恢复生产并努力保持其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1946年起,德意志留声机是第一个全面采用磁带录音的唱片公司,这要多亏了二战时期德国工程师进行的发明探索和技术改进。1950年,唱片的播放时长已经被提升到每面9分钟。
黑胶唱片的到来
最早的长时播放密轨唱片(LP)于1951年成功生产。唱片材料为PVC聚氯乙烯,以10英寸和12英寸两种规格供应,转速为33 1/3转每分钟。图片中的唱片出自历史上最早的一批黑胶LP唱片。唱片封面上的黄色封带是当时唱片的明显标识。
Dr. Hans-Werner Steinhausen德意志留声机
Hans-Werner Steinhausen博士作为技术总监在1950年加入德意志留声机。就是他为唱片生产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技术要求,以保证极优的音质。当时的一张唱片要定价24马克,而当时人们的平均月工资也只有350马克。
Records of Jochum conducting Wagner, Mozart and Brahms released in 1956 (1956)德意志留声机
1953年,45转聚乙烯唱片诞生,它有7英寸的直径和每面5分钟的播放时长,被用于小型轻量的古典音乐作品。图片中是欧根·约胡姆与室内乐团录制的莫扎特《小夜曲》法国版唱片。
立体声的先锋
当声音只由一个点录制,人们无法用双耳体会其抽象的空间感,这就催生了立体声二维声像的技术发展。首个由德意志留声机录制的立体声碟片于1958年发行——伯姆指挥的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数字媒体时代
上世纪70年代末,CD的诞生带来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声音革命。有趣的是,CD的标准直径,120毫米,与近一百年前贝林纳发明的碟片直径只相差几毫米!卡拉扬紧紧抓住了这一革新良机。1981年,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举办了CD技术发布会。图片中,他正在与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讨论CD技术。
Claudio Abbado: Mahler - Symphony of a Thousand (1995)德意志留声机
1994年,德意志留声机为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和柏林爱乐乐团录制的马勒《千人交响曲》 是第一个采用了“24比特多轨录音技术”制作的唱片。这个革命性的技术也被称为“4D录音技术”。
原文:Rémy Louis
翻译:黎桂桐